何為語文素養?打個比喻,如果將語文素養比喻成一個金字塔,塔尖是包括字詞使用、語法結構等語言能力的體現,而塔基則是一個包括言語主體的思想水平、道 德品質、審美情趣、文化品位、知識視野、智力發展與個性人格在內的復雜構成。日常生活、交流及書寫當中語文能力的體現,是源于塔基諸多復雜成分的共同作 用。
第一個例子相對直觀。“不久前,復旦大學課題組通過驗證曹操家族DNA,推斷出曹操父親并非過去所流傳的夏侯氏的后人,更不是西漢第二任相國曹參的后 人。播出這條新聞時,一些新聞主播對曹參之‘參’的讀法十分凌亂,有的讀為‘shen’,有的讀為‘can’,令觀眾無所適從。”
第二 個例子更加深刻,是有關“一朝之忿”。李山老師談及,不知從何時起,我們發現周圍的戾氣越來越重,兩個陌生人因為一個誤會便能大打出手。從心理學的角度解 讀,這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問題,源于生活節奏加快、壓力增大,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,這何嘗不是一種缺乏語文素養的表現。《論語·顏淵》中有“一朝之忿,忘 其身,以及其親,非惑與?”盛怒之下做出過激之事,忘記自己的身體也連累了父母,這是“惑”。克服“惑”、克服“情緒做主”,完全可以從人文的角度,從加 強語文教育和人文修養著手。如果所有人能熟讀《論語》中這個典故的精神內涵,社會上的戾氣也許就會少一些。
李山老師對當前公眾語文素質 的憂慮得到了四川師大教育科學學院相關課題組研究者們的認同,通過調查發現,當前的青年人普遍存在文字使用不規范、邏輯思維水平低下、母語情結弱化等問 題。從實習和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來看,很多普通話測試通過二甲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語言邏輯混亂、當眾演說能力較差等問題。而且,大學生普遍閱讀面狹 窄,很多學生既不關心時事新聞,也不閱讀文學經典。“上述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,漢語恐將會因國民母語能力的普遍低下而面臨退化危險。”該課題組負責老 師強調。
“提一個簡單的問題,為什么班主任老師多由語文老師擔任?”李山強調,“因為語文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灌輸、技法的傳授,而是 涉及修身養性、品德造就。我們看蘇東坡的《赤壁賦》、蔡元培的美育,里面包含的情緒、品德的內容實在太深刻了。語文素養包含健全的人格、寬廣的心胸、知足 常樂、自強不息等等,甚至包括民族的文化慧命,而這些,才是最寶貴的,才是‘大語文’教育的使命。”
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處長洪大用介紹,人民大學自2007年在全校恢復建設“大學漢語”必修課程,面向全體學生開設,要求學習2學分。經過多年的教學實 踐,學校發現課程教學中存在著目標定位不夠清晰、與專業教育脫節、教學質量不均衡、師資力量不足、學生滿意度不高等多個方面的問題,甚至淪為“高四語 文”。
有鑒于此,學校認為,大學語文教學應與此前學習階段的語文教學有明顯區別,有合理分工。大學語文應當注重向上升華,培育學生的人 文素養;向縱身拓展,培育學生的專業表達能力;向實踐延伸,培育學生綜合性的語言應用能力。大學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止步于“大學漢語”這樣工具性較強的通論 性課程,應該更加突出人文性,應更加豐富、立體、深入、多元。
“我以為,一個講授者,應當知道講臺是屬于他的,那是他的位置所在,那是他發心魂之聲、發智慧之聲、發啟蒙之聲的地方,也是給每一個孩子發聲的機會。將 教鞭當成羊鞭,將這群羊趕起來,去山坡,去草地,去水邊,這是一幅現代畫,現代課堂最生動的畫面,但這并不應當是以講課者的失語為代價的。最理想的課堂應 是強強集合,有眾聲喧嘩,也有獨領風騷,要讓那些孩子在那一刻領略老師的才華與風采,領略文本的精髓。”曹文軒描述了語文課堂的“理想國”。
我們閱讀迪特里希·朋霍費爾的《獄中書簡》:“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,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。”我們探討馬可·奧勒留的《沉思錄》:“不管別人說什 么做什么,我自己一定要做個好人;正像一塊翡翠、或是黃金、紫袍,保持天生的光彩。”我和學生探討:“沒有人能代替我們行動,同樣,也沒有人能代替我們思 考”……經過這樣的探討和學習,許多文本引發了學生們的共鳴。學生們說,他們從語文課堂里學到了如何做人,而不僅僅是語文。
培養“語文素養”,除了對閱讀的強調,還應有對寫作能力的注重。對此,曹文軒曾指出,“一個完整的人、完美的人、完善的人應該具有寫作能力。一個人能夠 寫一手好文章,這是一個人的美德。日后無論從事何種工作,都得有一個基本的本領,就是寫作的本領。要懂得文章之道、文章之法。”
對此,李山老師主張,語文素養中寫作能力的提升,要從改變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“套路”、“套話”開始,鼓勵學生的個性思維、抒發真情實感,培養學生豐富健康的人格,進而營造整個社會健康良好的文風。
(編輯:覃紅梅)